武大教授称博士弟子论文遭“恶意评审”,学界如何看“盲审”?

zzzp17c42

时间 2024年5月15日 预览 16

转载:https://new.qq.com/rain/a/20240515A04YHX00

2024-05-15 14:12·澎湃新闻·发布于上海

近日,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一篇题为《“恶意评审”如何评价和运用?基于武汉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评审意见的分析》的文章引发学界和社会舆论对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匿名评审制度)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吕德文表示,“本人指导的一篇博士论文,遭遇了恶意评审。这篇评审意见违背了学术评审基本原则,与评审者所展现出的学识有限,水平不足以承担如此严肃的学术评议工作相比,其评审态度之傲慢、判断之武断、标准之主观,让人叹为观止。”
5月13日下午,武汉大学社会学院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关于吕德文教授文章反映的问题,学院已经知晓并介入。“学校有申诉机制,因为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我们学院已经介入并先向学校反映了这一情况。”
另外,澎湃新闻从武大知情人处了解到,目前申诉结果尚未知。
在近日的网上讨论中,学术圈内出现了不同声音,有人认为,“盲审”制度之下,确实有可能出现同行“恶意评审”,或是评审人可能不熟悉受托评审的学位论文所属的小学科或专攻学科领域的情况;也有人认为,从吕德文的文章来看,“外审专家是认真看了论文的,也是一家之言,没有觉得有多大恶意,要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
这不是“博士论文被匿名校外专家评价不合格”话题首次受到关注。
此前,有关博士学位论“盲审”制度及制度的利弊话题,已被学界多次研究、讨论。
武大教授发文称博士弟子论文遭“恶意评审”背后
在《“恶意评审”如何评价和运用?基于武汉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评审意见的分析》一文中,吕德文提到,他指导的一篇题目为《县域社会中的商人群体及其经营行为——基于阳县的田野调查》的博士论文,被校外匿名评审专家总体评价为:不合格,不同意答辩。
“这篇评审意见违背了学术评审基本原则,与评审者所展现出的学识有限,水平不足以承担如此严肃的学术评议工作相比。”吕德文在其文中表示,“但就是这一篇充满恶意的评审,却可能毁掉一个优秀青年学者的学术前途。如此‘草菅人命’,不仅源自评审者之恶意,还来自有关培养单位主管部门对评审结果不负责任的机械使用。”
文中,对匿名评审的十条建议意见,吕德文几乎作了逐条的说明与解析。
对于匿名评审对论文研究方法的疑问,吕德文在文中解析表示,“论文在研究方法中交代,这是一篇质性研究,是田野研究,其工作量完全足够支撑起论文。论文采用的是个案研究方法,在代表性问题上一直有不同的解决方案,论文在研究方法中亦有合理交代,‘抽样’并不是定性研究解决代表性问题的常规方法。但评审意见仍以‘抽样依据’问题来质疑论文的科学性,说明评审者对个案研究方法的理解实在是浅薄,评审能力有欠缺。”
吕德文的上述文章发出后,在网上引发热议。
澎湃新闻注意到,有不少网友为吕德文爱护学生、为学生发声的行为“点赞”。
与之同时,针对吕德文署名文章中的观点,在学术圈内的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
有一部分人认同吕德文文中的一些观点,认为匿名评审中的质疑,有些没有实质性指出存疑的点,或质疑的依据,评语中有给论文“乱扣帽子”之嫌,如匿名评审中写道“虽然论文篇幅很长,看似工作量饱满,笔者仍然认为这不是一篇知名学府、文科见长的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应有的质量”。
同时,有人提到,在评审者和被评审者均匿名的“双向盲审”制度下,对于涉及领域比较窄的论文,审稿人其实较易猜出作者身份,这样可能会在审稿中产生偏见,出现党同伐异的现象。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评审意见看上去比较靠谱”,“外审专家是认真看了论文的,也是一家之言,没有觉得有多大恶意,要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导师若有异议可申请复议外审。”
还有人认为,“仅从文中所提及的内容来看,感觉是长年在国内的老师和在国外受过训练的老师对于如何做研究和如何评价研究之间的矛盾。似乎这位评审人是从一个国外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规范模式为立足点和标准,来评价国内社会学研究的不严谨和不规范。”
澎湃新闻5月14日从武大知情人处了解到,在得知吕德文文章所述博士生论文“盲审”不合格之后、吕德文在网上发文之前,武大社会学院已经介入并向学校反映了相关情况。目前申诉结果尚未知。
“博士论文被匿名校外专家评价不合格”话题曾多次引关注
在此之前,“博士论文被匿名校外专家评价不合格”话题已多次引发媒体和舆论关注。
澎湃新闻注意到,去年,潇湘晨报曾就“论文被匿名校外专家评价不合格,厦门大学4名博士生质疑专家不专业”相关情况做过报道。
报道中提到,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卓艺(化名)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对厦大博士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认定办法质疑。已过教育部送审和答辩的论文,顺利通过导师推荐、校内组织5位专家评审后,卡在了校外专家双盲评审环节。该环节必须评审意见全部通过方可申请,而卓艺和三位同专业同学的论文都收到了不合格评价。
卓艺称,收到的评语中有错字和病句,表述疑对论文已完成答辩不知情,不同校外专家评价反差大。他们质疑匿名校外专家的专业性,以及认定办法整体上的不合理。6月申请复核后,学校只表示程序符合规定,未详细回应他们的疑问。网上发文后,卓艺称12月中旬厦大已联系她提出她可将论文重新送审。
另外,2022年,中国科学报社旗下的科学网曾发布《盲审未过,985博士生痛失学位:论文外审太过死板?》一文。
文中称: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博士因论文外审问题无法拿到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马毅怒了。
马毅是这位博士生在美访学期间的导师(外导)。他认为这名学生“科研非常优秀”“是我们最近CTRL论文的第一作者”,其论文外审问题“完全是误会和格式等小问题”;而电子科大却“以外审有意见等原因错过校内学位评审时间,通知无法再拿到博士学位”。在与学校交涉中,他指责学校、研究生院、学院在该事件中“相互推卸责任”。
“自6月29日至7月8日,马毅在微博上就此事接连发声,引来热议。在7月8日的一条微博中,他透露:这名学生现已拿到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将于9月入驻就读,由他和港科大教授沈向洋共同指导。”科学网的报道中写道。
该报道对“盲审”制度也进行了讨论。文中提到,针对这次事件,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美国杜克大学教授裴健表示,外审专家如果选得不好,有时候确实会遇到对小专业科研前沿不太了解的情况。但对此也有网友持不同意见:“都选小领域的话,盲审倒变成了‘透明审’”。言下之意,如果划分太细,论文评审有可能变成“小圈子开会”。
“目前,各高校院所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查正趋向越来越严。比如电子科技大学就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均送校外单位专家评阅’。而盲审又往往被放在论文答辩之前的最后环节,如果审议情况不佳,学生就可能要面临‘延毕’‘不授学位’等结果,指导老师和学院也会受到相应惩罚。”文中指出,正因此,论文盲审不能“瞎审”。
此外,科学网的文章中提到了美国杜克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系教授陈怡然的一个观点:希望有一天,有些学校能够自信和自豪地说,我们毕业生的质量我们自己把控,不需要搞什么匿名外审,也不需要搞什么量化指标,只要我们颁出的学位,就一定金光闪闪,走到世界各地都认。到了那时,才真真正正是世界一流高校。
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发展历史
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起源于何时?为何备受关注和重视?
Copyright2023小老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