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单科148分,有望破格上985?

zzzp034bc

时间 2024年6月22日 预览 5

转载:https://new.qq.com/rain/a/20240622A047Q600

2024-06-22 13:16·中国新闻周刊·发布于北京

近期,17岁中专生姜萍因其数学天赋刷屏,其能否被名校破格录取也在持续引发热议。几乎就在同时,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2024年“强基计划”校考已经开始。
6月14日,距离高考结束还不到一周,顶着33℃的高温,马铭来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参加今年的强基校测。伴随拥挤的人群进入教学楼,他看到标注着上百个考场的考场分布图,每个考场30人,竞争与往年一样激烈。
四年前,教育部宣布取消自主招生,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由此启动。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强基计划”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在各校公布了首届强基生转段(转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数据后,2024年“强基计划”的报考热度高涨,总报名人次突破92万,比去年增加4万多。多所高校在招生规模和招生专业上都进行了扩容。此外,在“强基计划”最关键的入围环节,新增了“数学单科赛道”—— 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提出,考生高考数学成绩达到一定分数即可申请破格入围。
“强基计划”被视为高考通道之外的另一种多元人才选拔方式,经过四年多探索,试点高校已达到39所。与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站位更高,旨在选拔对基础学科真正有兴趣、有潜力的拔尖人才,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破解“卡脖子”难题。
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阎琨看来,“强基计划”目前仍处在早期探索阶段,应让学校进行多元选拔方式的不同尝试,逐渐总结摸索出很好的经验。但她同时提醒,“强基计划”的招生一定要宁缺毋滥。“如果把志不在此的学生选拔进来,对‘强基计划’和学生而言都是不利的。”她对《中国新闻周刊》强调。
图/视觉中国
从“降温”到扩容?
扩容,是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的一大变化。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名校都官宣扩招。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武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自2020年推出“强基计划”后,这样的变化尚属首次。
扩容的另一个表现是专业增加。今年,多所高校新增招生专业,以工科为主。上海交通大学新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专业,中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在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最初给定的几个招生专业都限定在基础学科:数理化生、文(古文字)史哲。首批36所试点校开设的招生专业大多集中在以上几个学科。但政策也“留出了一个口子”:允许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招生专业。现在,一个明确的趋势是:“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已从基础学科扩展到多个理工交叉领域。
“强基计划”为何扩容?武超分析说,这可能与2023年首届转段的顺利完成有关。以上海交大为例,首批转段直博率达到98%,转段方向总体符合国家对“强基计划”的定位与期待:既有学生在基础学科继续深造,也有学生进入国家重点战略领域进行前沿研究,比如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
“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上海交大过去四年每年的强基招生规模一直维持在210人,占交大整个招生体量约5%,扩容后,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培养更多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的拔尖人才。”武超说。
北京一所“双一流”高校的招生老师也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前几年,教育部对“强基”招生计划“控制得很严”,只有极少数学校的个别专业增加了招生指标。“但今年,无论在专业还是招生规模上,都开了‘更大的口子’。”
但多位受访老师透露,新增专业的审批门槛依然很高。一方面,必须是国家战略紧缺方向。2022年,北京理工大学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新增智能无人系统技术;202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增了复合材料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这些专业都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强交叉特点。
另一方面,申请专业必须是学校的优势学科,学科评估在A类以上。兰州大学招生办副主任陈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兰大在2023年、2024年分别新增一个“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草业科学与生态学,都是A+学科,前者与我国“卡脖子”的生物育种相关,后者关乎国家生态安全。
“这些新增的前沿工科专业扭转了考生和家长对‘强基计划’的看法,他们发现,这一计划不仅局限在冷门基础学科,所以从2023年开始,报考热度明显回升。”武超说。
实际上,“强基计划”五年的报考曲线波动很大。2020年是“强基元年”,自主招生取消后,“强基计划”报考人次超过133万,是当年招生总计划6090人的219倍。2021年,报名人次又增加50万以上。但到2022年,却开始“降温”,试点校从36所扩大到39所,总报名人次却明显下滑,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降幅达60%以上。
202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南京大学率先采用了高考出分前校考的模式,考生在高考后一周左右就要完成初试和复试。此后,这种方案被简称为“复交南”模式。图/视觉中国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多位专家分析,“强基计划”出台后的前两年,仍处在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的过渡阶段,很多学生、家长乃至高中仍将其视为自主招生的替代品,是降分进名校的跳板。两年后,随着政策本身不断地成熟与明朗化、高校宣讲力度的增加,各方对政策的理解都在加深,尤其有了前两届学生的“亲测”后,考生和家长在做决策时逐步回归理性。
今年,报考人次虽然回暖,但仍没有回到2021年的巅峰时期,对此,阎琨认为,“强基计划”招生,不必担忧“遇冷”,而要警惕“过热”,因为基础学科不适合所有学生,选拔的真正目标是找到对所选专业“心中有志,眼中有光”的拔尖人才,这才是“强基计划”的重中之重。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主任熊俐嘉说,当前,人们对相关行业就业前景的预期,越来越成为影响本科专业报考意向的重要因素。“强基计划”专业主要为基础学科,虽然不属于时下热门专业,但总有一批有志于相关学科的学生,不易受市场冷热的过度影响。因此,如果在选拔环节能考查出学生的兴趣和志向,实现制度的初衷,每年的强基报考人数总体应趋于稳定。
研究也反映出这种报考人次变化背后的逻辑,一名对“强基计划”政策进行了长期跟踪访谈的高校老师观察到,前两届强基生中,报考的功利主义倾向较为突出,不少人对所选专业兴趣不大。后两届学生做决策时则会更好地考虑自身兴趣与专业的适配度。不过,她也发现,即使对后两届学生来说,“兼顾专业兴趣”还有一个大前提:“在名校和专业之间,多数学生仍会首选名校。”
武超说,从长期来看,“强基计划”的招生规模未来可能会保持“稳中有增”,“前提是培养结果符合国家期待”。他说,强基与自主招生等其他招生改革不同,尤其强调招生与培养一体化,旨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Copyright2023小老板科技